<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
    2. 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  中央新聞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

      經濟網 中國經濟論壇


      首頁 > 周刊雜志 > 正文

      利率是中國金融關鍵問題嗎?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突破,否則金融就難以擺脫空轉套利,經濟就難以擺脫杠桿束縛和脫實向虛。

      《中國經濟周刊》 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存在的一個重要結構性問題是:短期的貨幣市場利率低,但長期的貸款市場利率高;貨幣市場交易非?;钴S,但資本市場的活躍程度卻與中國經濟發展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金融業界普遍認為這屬于“利率傳導不暢”——短期貨幣市場利率變化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到長端資本市場。于是,近年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和敦促疏通市場傳導。幾年過去了,“疏通市場傳導”的要求還在,這是不是意味著金融市場利率傳導依然不暢?或者說,中國金融市場利率疏而不通?

      如何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我們應當意識到:中國的金融問題已經不是利率高低的問題,而是“不缺資金但缺資本”的結構性問題。解決中國的金融問題,恐怕也必須抓住這個關鍵結構,實施整體性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金融業界提出要求:“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3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的金融結構到底發生了多大變化?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尤其是要多找差距,讓金融更能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在“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上多下功夫。我們當然看到,這些年金融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服務國家重點領域和抗擊疫情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結構性嘗試”。但我們堅持認為:金融結構問題不只是“給誰不給誰、給誰多給誰少”的問題,而首先應當是從總體上、總量上“大幅提高長期資本供給”的問題,使金融從總體上、總量上更加符合實體經濟需求問題。

      換句話說,“不缺資金但缺資本”才是金融當局必須盡快破解的點。如何破解這個關鍵點?我堅持認為:“大幅提高長期基礎貨幣供給,同時壓低貨幣乘數”或許是有效方法,而要采用這樣的方法,首先需要打破貨幣主義理論束縛,這恐怕是一個極大的難點。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突破,否則金融就難以擺脫空轉套利,經濟就難以擺脫杠桿束縛和脫實向虛。更重要的是:讓畸高的貨幣乘數長期不斷擠出國家信用、成為貨幣發行主體,這不僅違反現代貨幣是國家信用符號的本質,而且會讓國家信用無法獲得貨幣支撐,反而變成巨大的債務風險。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17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
      69Av
        <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