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如果美元加息過程中,金融豪客確信美元指數會因此而上漲,那大概率會發生一件事:非美貨幣會遭到做空。在此背景下可能發生下列情況:第一,一個好端端的國家,其貨幣無端貶值,恐嚇該國套利資本兌換美元,強化美元升值預期;第二,一個好端端的國家,其進口無端漲價,尤其是被戰爭等諸多因素挺高的能源價格,沒有跟隨美元指數上漲而下跌之時,該國實體經濟能源成本雪上加霜,并為金融豪客提供囊中暴利;第三,逼迫一個政府出手干預,搞不好,干預成本也會變成金融豪客的收益。
這件事正在發生。最先是歐元大貶值,在俄烏沖突發生后兌美元匯率跌破1:1,跌幅超過20%;然后是日元,今年一季度盤桓于113到116之間的兌美匯率,之后一路貶值,盡管最近已經穩在143附近,但貶值幅度約為24%左右。據近期的報道,貨幣大幅貶值的風暴同時沖擊韓元。俄烏沖突發生前,韓元兌美元匯率大致穩定在1170到1200區間,之后開始一路貶值,尤其是8月中旬之后加速貶值,現在已經來到1399附近,眼看就要沖擊1400,總體貶值幅度已經超過15%。
如果說,歐元貶值有戰爭和能源危機的因素,日元貶值有其央行拒絕加息的因素,那韓元為什么大幅貶值?實際情況是,韓國央行為防止美元加息而導致韓元過度貶值,今年7月,已將央行基準利率升至2.25%。但這個利率水平仍不及美元利率加息之后的水平,這顯然會給華爾街金融大鱷提供做空韓元的理由。前不久,華爾街大舉做空日元,引發日本央行的高度關注,而市場上也傳出日本央行對抗華爾街的消息。隨著日元趨穩,現在貨幣戰爭的戰場是不是移向韓國?
沒什么好奇怪的。這次,美聯儲不惜冒著國內經濟衰退的風險,通過大幅加息構建美元指數強勢走高的市況,必定有其更為在意的更大利益。什么利益?除進行上述收割以外,美國通過制造“美元荒”,理論上還可以把全球債務偏好的資本導入美國,為海量的美國國債制造出巨大的需求,從而加固美元霸權地位,部分對沖美國經濟困境。
在美元霸權依然實際存在,能源價格又因非正常因素無法隨美元升值而下跌之際,若本幣因美元升值而貶值,必然導致制造業國家進口能源成本面對雙重壓力,其一是戰爭導致成本上漲的壓力,其二是本幣貶值導致的成本上漲的壓力。誰賺錢?能源用量極低,又能操控價格的金融資本。
當然,這背后是否會有更大的圖謀?不得不防。畢竟,本幣貶值之下,如果本國資產價值因此而縮水,那必定為升值貨幣帶來巨大的收購機會。實際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金融徹底開放而金融資產也被大量收購之后,迄今遺危不斷。比如,韓國貨幣政策主權和金融主權旁落。這次韓元大幅貶值,恐怕也有這方面的作用,它反映了韓國央行貨幣的控制力弱化。
現在看,人民幣貶值幅度比其它歐元和絕大多數亞洲國家貨幣顯得溫和,但這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理由。按照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金融大家余永定先生的觀點:中國應當在財政、貨幣雙寬松的情況下,加強資本跨境流動的監管。也就是說,中國應當在降息的同時,配合匯率政策,以防止人民幣大幅貶值,避免給金融投機客留下做空人民幣的空間。強化資本跨境流動管理,實際就是低成本穩定人民幣匯率的有效方式。
9月20日,中國央行宣布在港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為期6個月,其中標利率為2.20%。這樣的做法當然可以減少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數量,從而防止人民幣在離岸市場過度貶值。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是滾動發行50億元國債是不是更好?既能支撐國家建設,又能回籠人民幣流動性,還可以減少貨幣操作成本。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