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
    2. 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  中央新聞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

      經濟網 中國經濟論壇


      首頁 > 周刊原創 > 正文

      銀發族的職業“第二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于邁入退休年齡的老人來說,工作意愿和能力并沒有被年齡所限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通過各種渠道重返工作崗位,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余熱。

       

      2022年第19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2022年第18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 | 北京報道

      盡管已經邁入70歲“古稀之年”, 張成斌看起來精神矍鑠、行動利落。每天早上7點半,吃完早飯,他會準時從家里出發,騎半個小時自行車到一家經營煤炭交易的私企上班。

      退休之前,張成斌在一所高校的財務科工作了幾十年,擁有高級會計師職稱。到年紀退下來以后,在熟人的介紹下,他應聘到現在這家企業上班,負責日常賬務、工資核算等具體工作。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加劇,“高齡就業”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智聯招聘發布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求職者進入再就業市場。2020年2—9月,智聯招聘平臺提交簡歷的50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32.4%,是35歲以下求職者的4倍多。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于邁入退休年齡的老人來說,工作意愿和能力并沒有被年齡所限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通過各種渠道重返工作崗位,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余熱。

      013

      醫生、會計、律師…專業技能職業更容易“超長待機”

      盡管已經辦理了退休,但是劉文麗的生活反而更加忙碌。與以往只需要在醫院和家屬樓之間“兩點一線”不同,如今的她,一周需要前往兩家不同私立婦產醫院坐診。為了方便她出行,同樣退休的老伴義無反顧當起了司機,每天開車接送她上下班。

      劉文麗曾經是一家三甲醫院的婦產科主任。退休以后,本想著頤養天年的她很快就收到了四五家私立醫院的聘書。猶豫再三以后,習慣了忙碌生活的她接受了其中兩家醫院的聘任,目前一個月的工資要比退休前漲了不止兩倍,再加上原本的退休金,劉文麗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兒女。

      劉文麗告訴記者,在自己醫院的同齡退休老人中,像她這樣接受聘任再走上工作崗位的不在少數。有人是被返聘到教學崗位上,負責培訓年輕醫生,也有人像她一樣在社會機構任職,還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受束縛,選擇自己開診所繼續就診。

      事實上,像張成斌、劉文麗這樣具有專業技能的老人,在退休之后反而更加“炙手可熱”,在求職市場上廣受歡迎。尤其是在教育、醫療、會計等行業中,這些退休老人不僅能成功實現再就業,并且可以獲得相對體面的薪資待遇。

      BOSS直聘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該平臺上活躍的55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同比上漲27%。崗位描述里明確“歡迎退休人員”的崗位同比上漲33%;其中,財務會計、醫療健康、出版編輯等行業占據八成以上。

      對于提供老年崗位的企業來說,這些退休老人有著獨特優勢:在所從事的行業有較高的技術專長和工作經驗,比年輕人更懂得珍惜工作機會,尤其在一些特殊行業,很明顯“姜還是老的辣”。

      在張成斌工作的企業里,除了他這個“古稀老人”,另外兩個負責財務工作的年輕人還不到30歲。在日常核算中,由于多年積累的工作習慣,張成斌總是要反復核賬三次以上才會放心。剛剛工作時,一起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他速度慢、啰嗦。但是在兩次險些出錯之后,現在年輕人見到他總會尊稱一聲“張老師”。

      盡管經驗豐富,但是再就業對于這些“退休老人”同樣意味著挑戰和難度。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學會線上辦公。張成斌表示,自己在閑暇時間會自學“充電”,如今已經適應了用辦公軟件記賬、線上申報等“新玩意”。

      “我覺得這樣挺好。孩子們覺得我年紀大了應該休息,但是我覺得人不能閑著。一直學習新事物,老年癡呆要找上我也要遲幾年。”張成斌說。

      辛苦幾十年,退休老人為什么還要找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應該好好休息一下,趁這段時間到處旅游,或者含飴弄孫,開發一下別的興趣愛好。為什么還要回到工作崗位,繼續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對于很多忙碌了一輩子的老人來說,再就業不僅意味著一份收入,更意味著個人成就感和滿足感。

      “我孫子今年兩歲,正到了活蹦亂跳的年紀,需要身邊一直有人看著。一般來說,像我這個年紀的老人,剛退休,身體也還好,應該幫著兒女照顧下一代??墒俏也辉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今年63歲的王秀芬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完成了對兒子的養育任務,帶孫子不是她的義務,更不應該成為她的全部生活。

      剛剛退休的時候,正值王秀芬的孫子出生。為了幫兒子的忙,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南方城市,搬到北京幫忙照顧孫子。北方寒冷干燥的空氣、一家四口略顯擁擠的屋子、要騎十幾分鐘電動車才能到的菜市場、到家仍然加班沒時間和她交流的孩子……在北京兩年的時間里,王秀芬感覺自己生活得并不愉快。

      原本是小學音樂老師的王秀芬在與兒媳爆發了一次爭吵之后,回到老家,在當地一家老年人藝術中心當起了葫蘆絲培訓老師?,F在的她,除了每周一三五按時上課,閑暇時光還會和藝術中心里認識的朋友一起去周邊旅游,生活愜意得多。

      “在北京的小區里,遛彎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像我一樣的老人。他們幾乎都是為了帶孫輩,從天南地北來的。有的人退休前是老師,有的人是醫生,還有人之前是做大生意的老板。但退休了以后,我們就都變成了××爺爺、××奶奶。”王秀芬告訴記者,她很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教葫蘆絲賺來的收益她都轉給了兒子來補貼育兒嫂的費用。

      “雖然這份工作賺得不多,但是可以在經濟上幫幫孩子,也可以實現我自己的價值。”王秀芬說。

      而一些工作的專業性并不強,對曾從事此類工作的老人來說,再就業很美好,但卻沒那么容易實現。

      2019年,50歲的趙春珍從工作崗位上“內退”下來。為了幫孩子買房,退休后的她很快就再次加入了“求職大軍”。但是因為缺少專業技能,愿意聘請她的都是服務業相關崗位,如企業或商場保潔人員、養老護理員、超市售貨員等。最后,為了平衡照顧家人和工作的時間,她在線上平臺找到了一份“鐘點工”的職業,工作時間為每天下午2點到晚上7點。

      與全職工作不同,這份工作不僅沒有周末和節假日,也沒有勞工保障。趙春珍在工友的介紹下,給自己買了一份“意外險”,算是讓家里人安心的保障。最近幾年,她每天都奔波在去往不同雇主家里的路上。

      “工資不高,每個月也就3000多元,但再加上我每個月4000元的退休金,可以每個月省下一筆錢幫孩子還房貸,已經很滿足了。”趙春珍說。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18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
      69Av
        <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