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
    2. 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  中央新聞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

      經濟網 中國經濟論壇


      首頁 > 周刊原創 > 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碩果累累

      交通、生態、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開啟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的歷史篇章。8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在每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環節都及時把脈定向,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

      039

      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吨袊洕芸肥紫瘮z影記者 肖翊|攝

      通過疏解解決北京大城市病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8個年頭。8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穩步推進,協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我們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在9月1日北京市委舉行的“中國這十年·北京”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崔述強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

      人口過多是北京“大城市病”的核心表現。為防止人口規模失控,2015年4月30日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自此,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新階段。

      “北京人口調控從2015年被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以后,從這時起,北京在人口調控的政策強度、重點等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國平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2015年北京實施的人口規模調控工作方案中,提出以功能、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即“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部分行政性和事業性服務機構”四大領域的待疏解功能。

      據崔述強介紹,2014年以來,北京連續開展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全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業企業和區域性專業市場集中疏解的階段性任務。

      此外,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的疏解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崔述強介紹,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8所市屬高校在五環外建設新校區,天壇醫院、友誼醫院等15家市屬醫療資源向外布局,核心區三級醫院床位累計疏解2200余張。

      不僅是“疏”,北京堅持疏控并舉,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從源頭上嚴控。崔述強介紹,北京制定實施并修訂完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業務近2.4萬件。功能的疏解帶動中心城區人口向平原新城、向生態涵養區轉移。

      隨著疏控并舉深入推進,北京人口增速放緩。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規模為2170.7萬人,比2016年減少2.2萬人,實現了2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北京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189.3萬人,符合目標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交通、生態、產業三大重點領域持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交通、生態、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

      在交通方面,2019年9月,大興國際機場建成投運,北京形成航空“雙樞紐”格局,京冀共同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此外,“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運營,2021年京哈高鐵全線貫通,京唐城際鐵路目前正有序推進,北京與周邊主要城市天津、石家莊、張家口、保定、唐山之間均已實現約1小時以內快速通達,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

      在生態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持續加大區域生態環境聯合治理和協同保護力度,“北京市民抬頭可見藍天白云的日子成為常態。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實現全線通水,潮白河干流近22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崔述強說。

      在產業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加快推進區域產業協作,推動北京創新資源輻射外溢。崔述強介紹,2014年以來,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90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760億元。經過這幾年的協同發展,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組成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生態、產業這三個重點領域已率先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李國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在京津冀產業一體化方面,比如在共建園區等方面已經取得明顯進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效果,201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85.9微克/立方米,2021年降至33微克/立方米;而京津冀在交通一體化方面的發展成果最為豐碩,‘軌道上的京津冀’已經初步形成。”

      069

      雄安站模型。雄安新區首個重大交通項目,采用多項智能設計理念,是“站城一體、站橋一體、建構一體”的代表性工程?!吨袊洕芸肥紫瘮z影記者 肖翊|攝

      推動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入“一核兩翼”新格局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對區域和國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由此開啟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國家級新區建設。

      2012年舉行的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通州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2018年3月29日,北京市人大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同年12月,該規劃獲批復,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兩翼”加快建設,潛力持續釋放。

      雄安新區已開局起勢。崔述強介紹,北京以“交鑰匙”方式在雄安建設3所學校、1所醫院,目前幼兒園、小學、中學3所學校已全部建成交付,醫院項目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建成后將由北海幼兒園、史家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提供辦學辦醫支持。

      此外,京冀兩地共同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3700余家源自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雄安注冊。京雄城際鐵路2020年全線開通運營,從北京西站到雄安新區的時間縮短至50分鐘,從大興國際機場最快19分鐘可達雄安新區。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規劃建設以來,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質量發展答卷:北京市級行政中心順利遷入并實現平穩運行,行政辦公區二期啟動;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京津冀協同更加緊密,副中心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綠色發展底色更加凸顯,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逐步成型……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近年來,通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發揮‘一核兩翼’重要作用,優化調整了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破解了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走出了一條人口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新路。”李國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北京冬奧會留下寶貴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我們對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的莊嚴承諾,也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距離北京冬奧會結束已半年有余,冬奧會到底留下了哪些寶貴遺產?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表示,冬奧盛會在體育、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等7個方面、35個領域形成了諸多寶貴的冬奧遺產,特別是在促進和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促進了城市和區域協同發展、引領了社會文明進步。

      劉興華將北京冬奧會主要成果歸納為4個方面。一是交通設施相連相通。冬奧會籌辦加速帶動了京張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京張高鐵和京禮高速相繼通車運營,大大縮短北京冬奧會3個賽區的通行時間,北京清河站至張家口賽區太子城站僅需50分鐘,京禮高速使北京六環路至張家口的時間由原來的3個小時縮短了一半。

      二是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冬奧會賽事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達到了有PM2.5檢測以來最好水平,“北京藍”已經成為常態。同步實施賽區生態修復,最大限度減少場館建設對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高標準保護賽區生態環境。

      三是產業發展互補互促。以冬奧會籌辦為契機,京張兩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積極推動區域在冰雪產業尤其在冰雪裝備制造、新能源、高科技產業等冬奧+領域的合作,著力打造互補互促的產業體系。

      四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以冬奧會籌辦為契機,京張地區加大在通信設施、住宿餐飲、醫療服務、教育等多方面投入,并建立健全協同共享機制,努力推動和實現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面向未來,后冬奧時代對張家口地區經濟的發展帶動潛力有多大?李國平對此信心滿滿,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后冬奧時代,到張家口滑雪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快速增長的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將強勁帶動張家口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支撐其進入經濟快速增長通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2022年第19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
      69Av
        <menuitem id="wtlwj"></menuitem>
        <noscript id="wtlwj"></noscript>

      1. <noscript id="wtlwj"><nobr id="wtlwj"><option id="wtlwj"></option></nobr></noscript>